量子造物

2025.02.22-2025.04.16

艺术总监:艾海
出品人:魏星 时璐

星艺术空间欣然联合没顶画廊推出群展“量子造物”,展览将于2025年2月22日正式开幕。本次展览将呈现边云翔、蔡坚、冯至炫、陆平原和王梓全五位艺术家的作品,涵盖装置、雕塑、绘画和影像等多种媒介。展览聚焦于技术与人类经验之间的对话与重塑,探讨艺术家如何通过技术和社会媒介脱离现实,展开新的叙事,并参与“造物”这一行为。

在当今信息饱和的时代,人难以专注于单一的时间节点。边云翔的伪纪录片通过将数千年前建造的灯塔与5G信号塔交织在同一叙事中—他们是不同时代的文明图腾—以线性时间取代了独立存在的时间节点。不同时代的“造物”痕迹,都在试图对抗时间的熵增。在边云翔看来,我们与周围环境处于一种“永恒的对抗”状态。通过压缩时间和空间的维度,他解构了这些符号中的“对抗”层次,揭示了现代生活中地缘政治与自然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。

边云翔探索人类外部环境的同时,王梓全则关注技术如何塑造对人体感知的重新审视。他的半透明雕塑剥离皮肤,以X射线视角呈现人体。通过建模技术,王梓全记录了肉身在虚拟空间中的如何被转译与解构,并将这些数据以雕塑的形式重现于现实。作品中复杂的神经网络、血管和器官以霓虹色的电子元件形式呈现。身体被转化为一台精密、理性且功能化的机器,而扭曲的姿态和剥落的树脂表面则同时凸显了其脆弱性。这种互动邀请观众认识到,身体试图超越其物理形态,却仍受制于自我,反映了在技术驱动下人类存在与异化之间的复杂关系。

冯至炫同样试图在工业材料中挖掘人性的痕迹,重新构想人类在自然与工业化之间的位置。在“世界前进”系列中,冯至炫将一家酒厂的废墟切片转化为地质标本——这些曾承载全球化贸易的工业产物,因一场意外被摧毁掩埋,如同速朽的文明化石。艺术家以考古学姿态挖掘并重组这些碎片,让酒厂废墟化身为“全球化时代的地球岩芯样本”他呈现了“全球化贸易下的地壳切片”。在“两栖交叠”系列中,冯至炫运用建模技术以铝重塑大陆板块,将地壳运动转化为人力,艺术家重塑地球表面,创造出新的地貌。他的作品强调了随着技术和商业的进步,人类对进化和地球的认知如何演变。

与前三位艺术家利用技术在实体或虚拟空间中创造实体不同,陆平原和蔡坚则充当了技术与当下社会之间的媒介。陆平原的近期创作探索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信仰体系,尤其是在他的“上上签”系列中,他将中国传统神祇的信息输入人工智能,促使其生成一个新的信仰框架。随后,他运用传统剪纸技术为这些由AI生成的神祇赋予形态,鼓励观众重新思考在人工智能主导的时代,信仰体系和文化传承如何得以保存。

蔡坚则聚焦于“赌石”行业,这一传统实践在中国和缅甸通过社交媒体在近期获得了新的关注。翡翠的价值与其内在风险密切相关,形成了一个在每一环节都充满博弈的产业链,以最大化利润。在他的“把握”系列中,蔡坚将翡翠的估价与艺术市场的定价机制相类比——两者都是抽象且反直觉的。他从翡翠的生产过程中提取视觉特征,用石质涂层覆盖流动的纹理,随后用机器将其击碎。这一不可逆的行为模仿了赌博的过程,结果在瞬间被决定。“把握”系列不仅是对现象的呈现,更促使观众(包括艺术家自身)思考风险是否值得,这样的“当代造物”,是否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概率游戏?

“量子造物”通过一种异质叙事,跨越身体与非人类、自然与虚拟、传统与创新的边界,持续生成新的思考与对话。展览邀请观众进入一个多重现实交织的世界,在这里,技术的不确定性与人性的复杂性相互碰撞,激发对未来可能性的无限想象。